当前位置:首 页 >>学习党的文件 >> 正 文
新时期农民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韩珍珍       日期:2012-10-22 11:04:46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这一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把处理好农民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没有农民的和谐生活,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生活,农村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农民问题越发突出,对和谐社会构建提出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农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农民问题不解决,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都将无从谈起。

  【关键词】农民问题和谐社会

  一、农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农民问题与创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新时期我们担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这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要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首先维护、保持农村稳定。稳定了农村和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稳定了中国,为整个国家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曾说过:“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1],邓小平也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因此,稳定农村的实质是稳定农民,而当前突出的农民问题不利于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重视并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农民问题制约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重大目标的实现

  农民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客观反映。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就要赋予社会主体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正的社会权利,但是现阶段的“农民问题”却与此相去甚远。

  1、经济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未来几年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003年,全国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其中“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那些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亟待解决。

  2、在政治方面:首先是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把劳动力分为城镇和农村、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目标模式相背离;其次就是城乡不平等的就业政策,他们劳动风险高,流动性强,工资待遇普遍比城镇居民低,往往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享受不到与城镇工人一样的就业政策,“同工不同酬,没有任何福利和保障措施”现象极为普遍。

  3、在文化方面,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全社会教育投资投在城市的约3/4,而投在农村的不到1/4。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其结构表现为农村学生的辍学率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一些地方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极个别地方实际辍学率高达40%左右。而且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在农村地区十分流行,广大农民相信迷信,在精神上受骗,经济上蒙受损失。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新时期农民问题:对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

  (一)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

  1、农民政治权益受到不平等对待。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但我国农民在这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甚至明确反映在法律上。

  2、农民经济权益缺乏保障。其一是资源分配长期向城市倾斜,其二是财产权经常遭受侵害。

  3、农民的社会权益未享有公平待遇。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社会权利长期被普遍漠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户籍身份的差异,农民在劳动就业、财政税收、子女受教育、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遭受到歧视性待遇。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异常不同步。1989-91年,农民人均创造农业总产值可按价格计算增长10.2%,人均创造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7%,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农村零售物价影响只增长4%,而且农民收入增长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增大到2001年的2.9倍,实际城乡收入差距比这个比例大很多,有人估计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达到6:1[3]。

  (三)农民的负担重。

  1、教育负担。近几年,教育成本在迅速提升,使得不少农民出现“因学致贫”的问题,就全国来说,从1997年开始,大学学费猛涨,1997年为每学年700元,1998年增加到1200元,1999年翻番,为2400元,2000年再次翻番,达到4500元左右,2000年比1997年每个大学生的年学费增长542.85%。与此同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比1997年只净增163.3元,从2090.3增加到2253.4元,只增长了7.8%。农村义务教育纯粹成了农民的义务,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有研究表明,中央财政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上只占3%左右,农民不但要承担孩子义务教育费用,而且还要出工出力出钱兴建农村学校,支付部分教师的报酬。

  2、医疗负担。从2003年起,国家在搞农村新的合作医疗体制建设来解决农民就医负担问题,但是对此农民并不是没有顾虑,主要是担心出的钱到底用在谁身上,有农民说“合作医疗是件好事,但是担心的是,出钱的人用不上钱,而不出钱的人却花了这笔钱”。他们指的不出钱的人,一般都是农村基层干部。

  3、养老负担,我国正在踏进老龄社会的门槛,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早在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5%,高于城市的4.54%,而1990年农村人口比重还是比城市多处0.64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农村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7.35%,而农村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民的养老负担还是很重的。

  (四)农民的现代化问题。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素质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实现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我们许多农民都因为素质问题徘徊于洪流的边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近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近40%。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农民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制约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五)农民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从国家社保支出看,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社保支出仅占全国社保费用的11%,而20%的城镇人口社保费却占了89%,城乡差别30倍,差别之大,为世界所罕见,更与社会主义平等原则格格不入。这种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不仅导致了城乡差别的扩大,亦使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更加困难,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2、社会保障能力差,社会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其中资金保障起关键作用。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障资金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3、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增值保值。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使农村社会保障无法可依,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

  (六)农民民主权利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4]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段时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不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对基层干部缺乏民主监督,致使某些干部侵吞集体财产,挥霍浪费,大吃大喝,严重损害了农民民主权利,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一)切实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民权益保护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只有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石。

  1、要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作为制定一切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保护农民利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要强化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意识,通过在农村宣传法律,使农民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要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保护农民利益的立法和执法。比如,制定《农民利益保护法》等,第二,设立一个权威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检查、监督机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负担重,往往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某些干部的腐败行为有关,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又在于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因此,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决定基层干部的任免,并对之进行监督,杜绝某些干部的胡作非为和腐败现象,使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选择。二要发展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调整收入分配体制,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统筹进程,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成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

  (三)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在建国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这种户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与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必须要弱化户籍制度的附加内容,使户籍制度成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户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在弱化城乡的福利待遇的差别基础上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四)切实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党、各级政府及全社会对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建立完整的农村教育系统;其次要更新农民传统的生活观念。要使农民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要使农民从迷信愚昧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具有科学观念,还要使农民树立平等意识,培养农民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最后要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要使农民内心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自觉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摒弃“包袱论”等偏见,对现阶段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和商业保险在乡村还无法发挥很大作用应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综上,农民问题是事关中国全局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好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才能为农村改革铺平道路,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民稳定了,农村稳定了,才能实现全局稳定、社会稳定,从而才能为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如果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不能快速发展,要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农民问题不仅是农民问题本身问题,而且是一事关全局的中国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节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赵俊超孙慧峰朱喜《农民问题新探》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3】吴俊杰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4】王春光《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董边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

  [3]新华网2004年2月25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最近所作的一份全国调查,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别是全世界最大的,高达6:1

  [4]《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54页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