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改革开放30年 >> 正 文
新时期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启示
      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 葛鹏程       日期:2012-10-22 13:55:09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新闻事业走过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对上海新闻业创新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得出了指导今后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上海新闻事业启示

  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整整走过30个年头。30年来,上海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顺利实施以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示范作用,而且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迅速发展。其中,上海的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建设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上海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开创上海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978年底——80年代中期)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创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改革开放伊始上海新闻事业的初步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上海新闻界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与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与新闻传播信息的关系,正确处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与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关系,为加强新闻宣传和推进新闻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新型报刊的创办与发行。1979年《劳动报》、《青年报》、《新民晚报》等部分原有报纸先后复刊,逐渐恢复“文革”期间遭到破环的新闻报导和宣传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上海报刊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了一改过去报刊种类单一、政治性报刊占据统治地位、专门专业性报刊匮乏的弊端,一批适应社会不同需求、造福百姓经济文化生活的新型报刊交相面世,如以经济为主的《世界经济导报》、《新闻报》、《上海经济报》、《上海商报》、《城市导报》;以法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为主的《上海科技报》、《文汇读书周报》、《文汇电影时报》、《文学报》、《上海文化艺术报》、《童话报》等等。这些实用性报刊的创办与发行,使得原本以党报为核心的单一报刊传媒结构多元化,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传播市场以及新闻事业的发展。

  报刊走上企业化经营管理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原本计划经济体制下报刊财务、发行和经营统归国家负责,报刊与市场脱离的做法已严重不符合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因此上海各类报纸、期刊根据自身情况,通过采取不同措施,加强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80年代初,国家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上海各大报社统收统支的财政政策,通过改革与调整,改为税收制,使得报社自主支配的税后盈余增多,不必全部上缴国库。《文汇报》、《解放日报》等上海报刊也积极顺应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转型的时代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印刷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刊登商业广告、组建报业集团、营利性公司等多种渠道面向市场,扩大自身经营自主权,真正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

  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与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提出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和服务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变革,上海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相应发生深刻变化,取得长足发展。上海广播电视局根据中央关于新闻事业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指示,对旗下所有的新闻节目提出“新、快、多、广、活”的要求,并结合上海本地发展实际,对节目的风格与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与创新。例如,上海电台的节目套数由1979年的5套增加至1984年的7套,每天播出时间超过100个小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集约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1984年春节起,上海电视台建立新闻播出中心,在全国同行中较早实行采、编、播一条龙,以保证电视新闻的及时、高质量播出;[①]同时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办一系列内容新颖、主题健康的文艺活动和专题节目,如上海电台的《听众点播》、《外国音乐》、《广播小说》以及各种戏曲节目,上海电视台所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各类科普自然、时政社科、生活常识等栏目,都受到广大听众与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二、推进上海新闻事业的新发展(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时局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结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部分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上发生错误与偏离;[②]另一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新闻传播业的舆论报道和体制改革也随之进一步深化。这一时期上海新闻界广泛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斗争,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了上海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但是这一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正确决策,而且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内容。上海各新闻媒介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刊登和发表各种报道评论,同《世界经济导报》等极少数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反动报刊进行舆论战线上的斗争。6月8日晚,上海电视台在播放朱镕基市长讲话同时,积极收集社会各界的反应,并在《晚间新闻》中两次插播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朱市长讲话的反应,这些都对统一新闻界政治思想、稳定上海局势、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起了积极作用[③]。

  新闻事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99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时期。经过改革洗礼的新闻传播事业,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舆论先导、护航和监督作用。[④]例如当时《解放日报》的评论与理论工作,在上海新闻界和全国新闻界是“抢到跑道的”,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⑥]、《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⑦]等文全面系统介绍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对上海贯彻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电站设备产销进入“黄金时代”》[⑧]、《上海民办科技机构迅猛发展》[⑨]、《上海90年代信息咨询业宏图初绘》[⑩]以及《浦东新区遐想——战略与规划》[11],这类宣传报道则以具体行业入手,紧跟时事、贴近生活,宣传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同时,又对全社会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上海尽快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极”,成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新的“助动力”。

  新闻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新闻事业的相关科教、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和创立,标志以研究新闻事业发展状况、探索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工作回到正常轨道。1985年3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新闻研究所;1988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新闻研究所,皆以近现代上海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发展客观规律为基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闻方面的依据与借鉴。《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三家报社也成立新闻研究室,研究各自报史,评论报纸和交流业务经验[12];同时,新闻史、新闻学的大批相关学术著作与科研成果也交相面世。如“国家社会科学分支项目”夏鼎铭的《建国以来新闻政策研究》;“七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有徐培汀的《中国新闻学术发展史》,以及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主编的《新闻学基础》,姚福申编著的《中国编辑史》,秦绍德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论》,刘海贵、尹德刚合著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等等。

  上海各新闻单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关单位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合作,也成为新闻领域科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1986年5月,上海电视台应邀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会(后发展为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省市电视台多次联办学术讨论会、合办大型综艺晚会与纪实节目等。此外,上海新闻事业领域的对外交流互访与学术研讨也日渐频繁。80年代中,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先后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专家学者,举行国际性的“文化与传播研讨会”,《文汇报》与日本《读卖新闻》、《解放日报》同日本福岛民报之间,先后建立了长期互访交流活动;1986年底,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后改名“上海电视节”)在上海举行,16个国家18个城市的23家电视台、制片公司受邀参加,与上海电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学术访问、商务洽谈、技术交流方面的合作,上海电视节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文化交流活动。

  由于受到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西方许多新闻媒体与机构都取消了来沪访问的计划和任务,但仍有一些境外电视摄影队、广播采访组、访问旅游团来到上海,以上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新貌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等为内容进行新闻采访和深入报道。进入90年代,上海新闻界出访考察的人员也日渐增多,以局长龚学平为团长的上海广播电视代表团出访日本、美国,以市政府副秘书长卢莹辉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为首的上海广播电视代表团先后对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考察,参观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广播电视业技术与理念,并与各方签订多个合作项目,建立了长久稳定的业务联系。92年底,上海电视台台长盛重庆带领上海电视代表团一行4人,应邀赴台湾访问,参观了台视、华视、中视、公共电视筹委会等,并拍摄了专题电视片《台湾纪实》,成为上海市广播电视系统第一个赴台访问团组。[13]

  通过频繁的互访与交流,沟通认识,加深了解,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上海新闻事业整体不断向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迈进。

  三、迈向上海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信息时代与新科技革命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上海,提出更为严峻的新挑战。二十多年党领导上海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才能巩固上海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才能最终实现上海“四个率先”的跨世纪站战略任务和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走集团化道路。从90年代开始,为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内部利润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上海新闻界有识之士整合资源、成立集团,构建应对新形势的设想与模式,1998年7月——2001年4月,经过整合的全市主要媒体资源,先后组建了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以及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避免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提高了工作效率,凸现了内容特色,大大增强了主流媒体的整体实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具体的体制机制运作上,上海新闻界积极实践、求变创新,2001年4月,上海电台、东方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限电视台、上海电影制片厂、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新闻媒体机构经过重组,成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该集团以“事业集团、企业管理”为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其他国有股东,完善国有多元投资股权结构,放宽下属子公司的人事任命,依托上市公司发挥优势效能,在2006年中国新闻奖评选荣获多项殊荣,全年实现主营业收入40.65亿元,利润总额达4.67亿元[14]。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文广集团成功走出一条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化管理的改革之路。

  发展新兴媒体,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兴媒体的崛起,数字传送技术的普及,上海市传统报纸媒体受到巨大影响,并着手积极应对挑战。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两大主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迎合报业数字化变革的新趋势,先后开通了报纸的网络多媒体版;《申江服务导报》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公司网站、读者俱乐部为运作平台,通过市场推广、立体化经营,发展成为全国销量第一位的地方周报。

  新世纪,上海开始实施媒体品牌战略。以“东方卫视”为代表的上海媒体新势力,通过突出采访、编辑、制作、主持人风格、节目形式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竞争,在充分利用身处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定位于“时尚化“的品牌发展战略,推进节目类别和内容的品牌化,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了解上海、全国认识上海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四、改革开放30年上海新闻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是上海新闻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新闻作为一项记录与反映时代风貌和特征的事业,及时准确地完成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与传播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事,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追踪、同步报道社会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体现新闻工作的时效性,还要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融入价值判断,就相关事物做出快速客观的反应,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如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正是基于紧随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精神,上海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取得骄人的成就。

  第二、坚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上海新闻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适时地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上海新闻界媒体同仁历经三十年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扎实推进新闻体制机制改革,广泛参与市场竞争,走上企业化经营发展的道路。新时期继续坚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以励精图治、求变创新的精神指导新闻工作实践,就必须进一步破除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概念,不仅要重视网络流媒体、信息技术对传统媒体手段的冲击和挑战,而且要积极更新新闻传播理念,改进新闻领导机制、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健全具有生机活力的体制保障,达到新闻舆论工作改革创新的目标与要求。

  第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海派文化特色,是上海新闻业发展的主观要求。

  负责采、编、播、报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主体,落实和推进党的改革开放事业,领导新闻工作具体实践,就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具备刻苦钻研、果敢创新精神的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促进上海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上海记协等组织和单位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上海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组织宣传、评优表彰、学术研讨、文化科教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壮大优化了新闻采编队伍,成为上海新闻界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模范典型;同时基于上海在全国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处的地位和自身历史发展的人文特性,优秀的新闻报道和作品应当视野开阔、选材精当,大气谦和又透彻精辟,着重彰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上海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气象。[15]

  

  

  参考文献:

  上海新闻志/《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

  《中国新闻年鉴》

  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6、1999年。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①]《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愿*总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

  [②]黄瑚、李新丽著:《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206页。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500页。

  

  [④]黄瑚、李新丽著:《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217页。

  [⑤]《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出版社,1998,第439页。

  [⑥]《解放日报》1992年2月4日第一版。

  [⑦]龚育之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⑧]《文汇报》1992年12月2日第一版。

  [⑨]《文汇报》1992年12月4日第一版。

  [⑩]《文汇报》1992年12月6日第一版。

  [11]《上海工业经济报》1992年9月4日第一版。

  [12]《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新闻志*第八编新闻教育与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

  [13]《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愿*总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

  [14]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5]张骏德:《弘扬科学发展观,彰显海派文化特色——2007年“上海广播电视奖”新闻、社科获奖作品评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五期。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主办 东方新闻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