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四军游击支队

  新四军前期的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9月,周恩来、毛泽乐先后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和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应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尽快组织部队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9月29日,彭雪枫所率两个新兵连和一批干部共373人,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大队名义,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召开誓师东征大会。30日启程东进。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和萧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会师,三支部队合编,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辖3个大队和1个警卫连,共1020人。经过短期整训,游击支队东渡黄河,向敌后挺进。10月27日首战淮阳县东北窦楼告捷。接着,深入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初,游击支队继续东进,转战于豫、皖、苏交界的商丘、亳县、永城、萧县、宿县、怀远等地。在此期间,先后将这些地方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第1、第2、第3团,永城独立团,睢杞太独立团等。到1939年底,游击支队发展到4个游击总队和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3个独立团,主力和地方武装计12321人。第1总队总队长鲁雨亭,政治委员孔石泉。第2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治委员向明。第3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谭友林。这3个总队各辖两个团。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辖3个团和两个独立团。1940年2月1日,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军政委员会

    又称“豫东军政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游击支队的集体领导机构。1938年10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新四军游击支队设立军政委员会,由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岳夏5人组成,彭雪枫任主席。领导新四军游击支队军事、政治工作及豫东地区党、政工作。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1939年12月12日,改称豫皖边军政委员会。

  豫皖边军政委员会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豫皖边区新四军游击支队活动区域设立的集体领导机构。1939年12月12日,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军政委员会改称,彭雪枫任书记,吴芝圃、张震、萧望东,岳夏为委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

  新四军第6支队

    新四军前期的主力部队之一。1939年11月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对内改称,1940年2月1日公开改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辖4个游击总队、4个团、3个独立团,共1.2万余人。主力在豫皖苏边区坚持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一部在皖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其活动地区,东抵运河,西依黄泛区,北靠陇海路,南跨涡河。4月1日,日伪军3000余人围攻第1总队驻地永城县山城集,第1总队和萧县抗敌总队奋力反击,毙伤敌300余人,总队长鲁雨亭壮烈殉国,第1团团长刘子仁继任总队长。6月1日,第6支队在驻地涡北(今涡阳县)新兴集举行“五卅”纪念大会并检阅部队,遭日军快速部队突袭,经勇猛反击,歼敌300余人,部队也受到损失。战后进行整编,第1、第2、第3总队各缩编为1个团,第3总队之第8团编入特务团,宿西独立团编入第2团。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组建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张震兼司令员(后耿蕴斋),吴芝圃兼政治委员。各县相继成立了抗日自卫团。6月27日,与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主力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新四军第6支队番号撤销。

    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

    豫皖苏边区各县地方武装的指挥机构。1940年6月组建。先后属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第4纵队领导。原由第6支队参谋长张震兼任司令员。后司令员耿蕴斋,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永城、萧县、宿西、睢杞太独立团,亳北独立大队特务团。同年12月耿蕴斋率2000余,叛变,该保安司令部撤销。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的指挥机构。1940年8月成立。属八路军第5纵队领导。司令员张爱萍,副司令员赵汇川,参谋长胡继成,政治部主任鲍启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同年5月中国共产党皖东北区委员会成立时,原安徽省第6区保安司令部机构改称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属新四军第4师领导。司令员刘玉柱,政治委员刘子久。辖皖东北专员公署独立营,皖东北独立团,淮泗、泗宿、泗南、泗北、泗五灵凤、盱凤嘉等县保安大队。1941年8月23日,淮北苏皖边区保安司令部成立,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再次撤销。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领导的4支游击总队之一。1939年初,原国民党永城县县长鲁雨亭领导的永城游击队发展到500余人,改编为湖西人民义勇军第2总队第2大队(后改称支队)。8月29日,经鲁雨亭要求和中共中央批准,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总队长鲁雨亭,政治委员孔石泉,参谋长许遇之,政治部主任王卓然。辖4个大队,共966人。年底扩编为两个团,第1团团长刘子仁,政治委员王静敏;第2团团长孔庆同,政治委员萧学林。1940年2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1总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1总队。4月1日,日伪军3000余人围攻第l总队驻地永城县山城集。第1总队和萧县抗敌总队奋力反击,毙伤敌300余人,鲁雨亭在战斗中牺牲,第1团团长刘子仁继任总队长。6月1日,第6支队举行“五卅”运动纪念大会并检阅部队时,遭日军快速部队袭击。战后,第l总队缩编为1个团,并于6月27日改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第17团。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总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领导的4支游击总队之一。1939年12月11日,中共领导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为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吞并阴谋,由河南省西华县东进到达豫皖苏边区,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治委员向明(后侯政),副总队长侯香山、屈申亭,参谋长周守,政治部主任方中铎(后王学武)。辖第4、第5团,共1544人。第4团团长屈申亭(兼)。第5团团长侯香山(兼)。1940年2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第6支队,第2总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2总队。6月1日,第6支队举行“五卅”运动纪念大会并检阅部队时,遭日军快速部队袭击,战后,第2总队缩编为1个团,并于6月27日改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第14团。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3总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领导的4支游击总队之一。1939年12月由萧县游击支队及宿县独立团合编。总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谭友林,副总队长顾但容,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后黎同新)。辖第7、第8团,共2492人。第7团团长赵海凤,政治委员李中道。第8团团长李时庄,政治委员周启邦。1940年2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改称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6月1日,第6支队举行“五卅”运动纪念大会并检阅部队时,遭日军快速部队袭击。战后,第8团编入特务团,其余部队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第18团。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4总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领导的4支游击总队之一。1939年12月下旬由活动于皖东北的新四军部队及地方武装合编。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辖第10、第11、第12团及独立团、独立大队。第10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张太生。第11团团长赵汇川,政治委员蔡明。第12团团长徐崇福。独立团团长石青。独立大队大队长陈凤阳。1940年8月,第4总队与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

    苏皖边军区

    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军事领导机构。1940年6月1日成立。防区为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地区。先后属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第4纵队领导。军区司令员张爱萍,政治委员黄春圃(江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先后改编为淮北苏皖边保安司令部、淮北苏皖边军区。

    苏皖边军政委员会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淮北苏皖边区的集体领导机构。1939年12月成立,由张爱萍、金明、黄春圃(江华)3人组成,张爱萍任书记,领导活动在苏皖边区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和该地区的党、政工作。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1940年3月28日,重组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由刘瑞龙、江华、张爱萍、金明、田文扬5人组成,刘瑞龙任书记。8月,八路军第5纵队军政委员会成立,苏皖边军政委员会撤销。